為加大對企業環保措施的監管,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線監測網絡的資金已膠原蛋白逾百億元,能夠監控上萬個污染源。但是,半月談記者近日調研發現,一些企業已從簡單的污水偷排轉為對在線監測數據動手腳,通過採用軟、硬件手段製造“李鬼數據”,使其永遠達標。此行為不僅欺騙社會公眾,更會誤導政府的決策。
  監SD記憶卡測設備形同虛設,“國字頭”企業也造假
  環保部近期對去年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五大電力集團、華潤、中石油、神華商務中心等央企的子公司均上榜。
  半月談記者在各地調研時瞭解到,環保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寧夏銀川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在啟元藥業進行檢查時,奇怪的情usb況出現了:當鍋爐內的脫硫設備被停運1小時後,鍋爐排出氣體的顏色和氣味都發生了變化,在線監測數據卻紋絲不動。
  河北省邢台市環保局對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進行檢查時發現:53天中,煙塵超標38天,超標率為71.7%;高濃度焦化生產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新成屋用於熄焦,揮發酚濃度是國家標準的138倍,可企業在線監測數據顯示為達標。
  “執法中,我們發現,部分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已經摸到了自動監測設備的採樣規律,如兩小時或者1小時採樣一次,部分企業就在測量間歇大量偷排超標污水。”河北省環境執法監察局局長趙軍說。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執法局局長虢鵬介紹,國控、區控企業都安裝了污染在線監測設備,環保部門能對其進行24小時監控,僅從數據上是看不出任何問題的。虢鵬打開手機上安裝的在線監測軟件,記者看到所有企業排污數據都顯示為“合格”。“其實對於這些數據,我們並不完全相信。有時突擊檢查中看見設備在運行,但一摸機器還是涼的,很明顯企業在造假。”虢鵬說。
  近幾年,企業廢氣、廢水自動監測數據屢屢出現造假現象。2013年至今,山東省環保廳共查處破壞或干擾自動監控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企業22家,對其實施了通報、罰款、掛牌督辦等處罰,並將其中5起符合移交條件的案件移交山東省公安廳處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手段花樣多
  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總工許楊說,根據日常檢查情況,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10多種:一類是通過修改設備工作參數等軟件手段造假,不達標的變達標。
  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每立方米1000毫克,在軟件計算時加個0.1的繫數,結果就成了每立方米100毫克;另一類是通過破壞採樣系統等硬件手段造假。在設備採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採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採集不到真實樣品。
  山東省查處的22家企業中,17家採用軟件手段造假,5家採用硬件手段造假,軟件手段造假是自動監測數據造假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軟件手段造假“技術含量”較高,恢復正常狀態迅速,消除造假痕跡方便,調查取證比較困難,環保部門調查難度和壓力也很大。
  安徽合肥工業大學水環境治理專家汪家權說,一些企業對排污數據的處理可謂“用心良苦”,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違規調試,讓數據“永遠達標”。比如,排污企業在污水中放置一個水桶,裡面盛滿乾凈的水,在線監測的探頭被固定在水桶中,跟污水完全分隔開,這樣無論怎麼監測,都是達標的。
  一些環保部門負責人說,目前重點企業都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但畢竟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企業有違法企圖,就會想方設法改變在線監測設備的數據。
  河北省邢台市環保局對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的調查發現,該公司為了矇混過關,通過在鍋爐煙囪中部安裝一個螺絲,以便隨時調節採樣點的位置,使其在線監測數據一貫保持“合格”。
  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成員、天津“綠領”發起人趙亮告訴記者,針對氣體排放的監測是最難的,這也導致了企業在氣體排放數據上造假更加容易。
  執法手段亟待提高,“李鬼數據”影響惡劣
  安徽省環保廳監察局負責人說,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屬於精密儀器,並由專業人員進行軟件操控,對現場執法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基層執法人員一時無法適應。一是執法人員自動監控專業素質不高,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工作需要;二是自動監控設施產品和運行維護企業入行門檻低,人員流動性大、責任感不強;三是自動監控工作範圍廣,涉及環保部門內多個機構,職能分散,不易形成高效運作機制。
  準確有效的監控數據是環境管理和環保考核的基礎和依據,排污企業在環保監測數據上弄虛作假,不僅影響排污費征收,使企業不法排污行為逃脫處罰,還會給政府制定總量減排計劃帶來誤差,影響政府推動環境治理的力度。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和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說,火電企業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行業,為提高火電企業脫硫的積極性,國家對安裝並正常運行脫硫裝置的燃煤電廠進行電價補貼,以彌補脫硫成本增支。一個60萬千瓦的機組,國家給予的補貼每年大概為4000萬元至5000萬元。不少發電廠拿到脫硫電價補貼之後不好好運行脫硫設備,出現白天裝置運行正常,晚上關閉環保裝置的情況,把錢省下來自己拿了,這種行為非常惡劣。
  環保專家、藍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興峰說,企業利用各種手段對監測數據動手腳,造成很多地方環保數據看上去很“靚麗”,環境惡化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此社會議論紛紛,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環保數據造假,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影響社會公平,容易助長不良社會風氣滋生;其次,從生態方面而言,企業利用環保數據造假可以規避環保部門的執法檢查,超標排污,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第三,影響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的核算核查工作,不利於環保部門掌握污染物真實排放情況,對環保基礎數據的收集、統計、應用,以及政府有關決策等均產生負面影響。
  斬斷“假數據”背後的利益鏈
  “假數據”背後暴露出當前我國在環保領域仍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特別是其中已經形成的利益鏈條值得警惕,亟待進一步加強監管,堵住環保監測漏洞。
  監測數據造假代價小,形成污染利益鏈
  一位環保專家表示,按照現行法律,對企業違規排污一般處以三萬元至五萬元的罰款,限期整改。這樣的處罰力度太小,根本達不到對違規企業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而只要不被髮現,污染企業可以騙取國家補貼、少繳排污費、規避處罰,獲得的利益是巨大的。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執法局局長虢鵬說,污染企業將環保設施停運1天省下的錢大大超出1年罰款的費用。以水為例,化工企業污水處理費用每噸一般都超過5元,複雜的污水處理價格達到每噸幾十元,再加上廢氣處理,一個規模企業每日治污費高達十幾萬元,企業進行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的動力可想而知。更何況設備是人造的,自動化也是由人操控的,排污企業和環保設備運營商又是市場化合作關係,造假幾乎不存在任何障礙。
  虢鵬說,現行環保法沒有具體針對在線監測的條款,執法部門一般按照大氣污染防治法或水污染防治法對排污企業進行罰款。對於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造假的處罰,目前僅在2009年出台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辦法》中提到:“責任環保部門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不少環保部門負責人坦言,企業和地方環保執法人員“躲貓貓”現象嚴重,一些大的企業是地方利稅大戶,排污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條連帶企業、環保部門甚至地方政府的利益鏈,環保部門也往往拿企業沒辦法。
  “事實上,我們也很少看到有企業和環保部門責任人因監測數據造假被追究問責。”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表示,過去對一些企業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也無非就是責令其改正,罰的數額也不是太大。下一步環保部門將不僅實施罰款,還要追究具體人的法律責任,有望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起到有力震懾。
  企業和環保設備運營商同流合污,地方保護助長風氣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在線監測設備生產運營商的資質需先通過環保部審批,再經地方環保部門審核招標後,由排污企業自行選擇與其合作。
  “企業和設備運營商的合作完全是市場化運作,環保部門的職責是對其運行維護進行監管。”虢鵬說,運營商為排污企業服務,後者又背負沉重的治污成本,這種利益牽連下的市場化運作難免會產生貓膩。“讓企業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相當於自戴手銬,誰願意自己銬住自己呢?”
  安徽合肥工業大學水環境治理專家汪家權說,現在第三方監測營運機構多採取一年一承包的形式。首先,如果不與污染企業合作的話,年包的訂單可能就沒有了;其次,虛假數據可以憑空產生,而真實負責任的數據則需要派人常駐監督、定期抽檢、投入試紙、試劑等。採用虛假數據可以節約第三方監測營運機構的成本,本來一年包5家企業,這樣一來,一年可以包10家,當然也有造假動力了。
  不過,法律對在線監測處罰的“模糊”,以及環保部門的“溫柔”執法,是企業監測數據造假的根本原因。
  全國人大代表朱良玉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環保數據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是領導幹部的‘臉面’,環保部門的數據不好看,那不等於往地方領導幹部臉上抹黑嗎?在一些地方,環保數據要由當地領導點頭才能公佈,而不是環保局局長說了算,真實的數據已成為不敢見光的秘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公眾的感受與環保數據總是相距甚遠。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安全”起見,一些地方環保部門積極配合污染企業,在購買監測設備時讓技術人員“做手腳”。如此,數據造假已無需人工操作,而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即便被髮現了,也可以推卸責任,歸咎於設備。
  一些地方的“無底線”招商,也助長了企業的排污行為。記者在寧夏採訪時瞭解到,有些市縣政府除了給進駐企業開出土地、稅收等優惠條件外,甚至連企業環評都免除,直接替企業承擔治污費。
  “打假”須下猛藥,讓污染“曬”在陽光下
  受訪專家認為,讓企業“曬”出污染真相,首先還要從立法上加大對涉事企業的經濟處罰力度,降低環境犯罪的入罪門檻。
  當前,亟須強化執法力度,落實監管職責。汪家權認為,於明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保法,其中按日計罰將是一個強有力的措施,會對違規污染企業形成更有力的威懾。但關鍵還要看這些法律能否落到實處,比如天數的計算、單日處罰金額的確定等,都要有嚴格的執法依據和標準,確保新法不會導致新的“尋租”空間產生。
  推動污染數據實時公開,讓被視為“商業機密”的環境監測信息公開化。虢鵬認為,瞭解執法部門是否落實法律規定,要靠數據的實時公開。信息公開既方便公眾查詢,又將企業排污情況包括數據質量情況置於全社會監督之下,便於發動社會公眾監督企業治污減排。當前,應儘快督促尚未進行實時公開監測信息的地方開展此項工作,同時完善公開內容,結合各種社會組織的監測數據,讓公眾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情權。
  採用科技手段打假。針對企業造假行為越來越隱蔽、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等情況,各地環保部門應該組織研發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動態管控系統,以“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建立一套防治作弊、很難造假的監管系統。
  建立企業誠信體系,特別是第三方監測行業的“準入制”、“黑名單制”,提高違法成本。專家表示,堵住環保數據造假的漏洞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配合。當前,可以結合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企業誠信體系,對出現造假行為的企業、企業法人代表、相關責任人,都計入其“誠信檔案”。
  同時,對環保監測數據的造假,不能停留在只處罰污染企業的層面,協助造假的第三方監測運營機構也要承擔連帶責任。一次造假,立即清出行業,巨大的造假風險將迫使任何一方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記者 張濤 劉寶森 馬姝瑞 楊丁淼 趙倩)
(編輯:SN0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z99zzvp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